暨南大学县级融媒体研究与实践陆河基地揭牌,推动“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

2025-08-08 02:59:48- 知识

  8月1日上午,媒体+“暨南大学县级融媒体中心研究与实践陆河基地”揭牌仪式在陆河县融媒体中心举行。暨南究实践陆该基地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陆河县共建,大学地揭动赋旨在深化校地合作,县级探索融媒体赋能县域发展的融媒创新路径。

  同期还举办了暨南大学助力陆河“百千万工程”新闻传播主题调研活动座谈会及暨南大学助力陆河“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专题培训。体研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河基陆河县委副书记蔡秋茂,牌推县委常委、千万宣传部部长曾玮玮以及暨南大学师生代表、工程陆河县相关单位代表共百余人参加活动。媒体+

  校地携手

  打造融媒发展新引擎

  在揭牌仪式上,暨南究实践陆蔡秋茂指出,大学地揭动赋陆河是县级客家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急需破解本土文化传播、融媒技术升级与人才短缺等难题,校地携手将促进理论研究与县域需求“同频共振”,成为人才赋能“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陆河县将提供最优保障,不断深化长效合作机制,推动成果转化,把基地打造成校地协同培养人才的典范。

  支庭荣表示,基地的成立是媒体人才培养和专业实践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学院将充分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与陆河县融媒体中心共同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促进新闻传播教育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一起讲好陆河故事。

  “‘暨南大学县级融媒体中心研究与实践陆河基地’的正式揭牌,标志着陆河县与暨南大学的校地合作迈入了新阶段。”陆河县融媒体中心有关负责同志介绍。

  基地的揭牌和建设将成为陆河培养融媒体人才的“摇篮”、破解发展难题的“智库”、服务地方发展的“桥梁”,为陆河融媒发展启动新引擎。

  媒体+文化

  创新传播助力“文化润心”

  陆河有丰富的客家文化、特色民俗,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如河田高景、东坑地景、罗洞木偶戏和陆河擂茶制作技艺,还有九厅十八井、昂塘古洋楼、曜德楼等文保单位。

  当天上午,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建敏在陆河县赖少其艺术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传播的创新实践”为题,为陆河各镇和县直有关单位分管领导、业务骨干,县融媒体中心媒体记者授课。她深入分析了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痛点与机遇,提出“年轻化表达、场景化呈现、互动化传播”的传播策略,为陆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播提供了宝贵思路。

  今年以来,陆河县大力实施“文化润心”工程,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组织举办大湾区(陆河)周末草坪音乐会、星夜电影等文化活动30多场,陆河融媒主动开设话题,为活动宣传引流,累计吸引超26万人现场参与活动,线上图片直播参与人数超150万,相关宣传报道阅读量与话题参与度超600万。

  参与培训的学员们纷纷表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化表达”充满期待,将回到工作岗位上深挖客家文化,让“媒体+”推动“文化润心”工程走深走实,使其成为陆河“百千万工程”的“加速器”。

  深化“媒体+”

  推动县域融媒系统性变革

  座谈会上,双方围绕“媒体+‘百千万工程’、校地资源共享、实践项目设计、人才联合培养”等议题展开讨论。

  据介绍,陆河融媒积极践行“媒体+服务”的理念,将融媒体中心打造成为县域综合服务平台。今年以来,陆河以“陆河融媒”为核心品牌,成功构建了“一体多元”的全媒体传播矩阵,整合了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资源。

  同时,大力发展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形成了覆盖不同年龄段、不同使用习惯用户的传播网络。同时,围绕“长短视频齐发力,大小屏互联互动”,创新打造精品爆款节目,推出了《我和我的家乡》、“陆河‘五一’嗨翻天”系列宣传、“网感”栏目《寻味陆河》等,进一步拓宽体验式节目的传播渠道和形式,有效提升节目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在“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使命驱动下,今年以来,主流媒体因势而谋、应势而动,从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等维度协同发力,重塑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在全省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的大背景下,广东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广东省委宣传部联合印发《“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旨在发挥媒体在垂直领域的信息传播、资源整合、品牌塑造、舆论引导等功能,推动媒体转型,实现产业增效。

  陆河也将抢抓“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发展新机遇,推动媒体资源与企业需求深度对接,结合基地建设开展“才赋百千万”系列特色活动,实现共同发展,打通产销堵点,实现“产媒”共赢。

  南方+记者 彭骏

  通讯员 陆河宣

- END -